沃资讯
科技 财经 汽车 游戏 数码 资讯 商业

从被“卡脖子”到自主突破:中国3.6万吨挤压机打破西方30年技术封锁

2025-11-25来源:快讯编辑:瑞雪

在工业制造领域,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堪称关键装备的“工业血管”,广泛应用于超临界发电机组、核电站、航空发动机等核心领域。然而上世纪90年代,这项技术长期被美国和德国垄断,全球仅有两家企业具备生产能力。西方国家不仅开出每吨超2万美元的天价,更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拒绝技术转让,甚至随意断供——一根钢管的售价足以抵得上一辆顶级奔驰轿车,这种技术封锁让中国相关产业陷入被动。

2006年,北重集团临危受命,组建团队攻克这项“卡脖子”技术。项目负责人雷丙旺彼时已年过四十,此前专注锻压工艺研究,对挤压技术几乎零经验。面对外国专家“中国再给30年也搞不成”的嘲讽,团队仅凭一本苏联专业书籍和国外产品图册,从理论推导到参数设计全部自主完成。在零下30℃的车间里,工程师们穿着厚棉袄调试设备,手冻裂仍坚持操作;当钢丝缠绕机架出现0.01毫米偏差时,雷丙旺果断决定拆解重制,宁愿承担上百万元损失也要确保质量零缺陷。

团队创新采用的预应力钢丝缠绕技术成为突破关键。通过高强度钢丝像“捆粽子”般层层缠绕机架,这项独创工艺使设备承载力提升30%,使用寿命延长至国外同类产品的1.5倍,整机重量减轻三分之一,成本仅3.4亿元,不足国外报价的十分之一。2009年7月13日,随着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功挤出首根钢管,现场爆发出热烈欢呼——这场持续三年的技术攻坚战,终于打破了西方长达30年的垄断。

技术突破带来的产业变革迅速显现。P92电厂用钢管价格从进口时的16万元/吨暴跌至5万元以下,国内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建设成本大幅下降;航空发动机所需的高温合金棒材、核电不锈钢管实现自主量产,相关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0%。更令国际市场震动的是,中国钢管开始反向出口至巴基斯坦、伊拉克等“一带一路”国家,迫使美国企业被迫降价参与竞争。如今,这台“钢铁巨兽”已稳定运行15年,年工作时长超8200小时,累计为国内189台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提供核心钢管,占新增机组的85%以上。

这份成就的背后,是军工精神的传承。雷丙旺团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功研制高强度炮钢,使中国火炮钢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3.6万吨挤压机的核心技术,更直接支撑了CJ1000航空发动机、四代核电压力壳等重大战略装备的研发。面对新的挑战,团队已启动630℃超超临界机组新材料的攻关——这根不断延伸的“工业血管”,正持续为中国制造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