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近日召开“依法平等保护 做实暖企安商”主题新闻通报会,系统梳理近两年涉民营企业案件审理情况,通过发布典型案例、提出司法建议,为区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此次活动是该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部署的具体实践,彰显了司法护航市场主体的责任担当。
据副院长张丹芳介绍,随着顺义区民营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法院受理的涉企案件呈快速增长态势。2024年受理案件近2.5万件,占全年收案总量近半,较2022年增幅达40%。案件类型呈现“集中化”与“新型化”并存特征:合同纠纷占比超七成,其中买卖合同纠纷居首;数字资产权属争议、人工智能应用纠纷等新兴领域案件数量显著上升。同时,部分企业暴露出治理短板,如财务信息不透明、内控制度缺失等问题,易引发股东权益冲突。
针对企业治理痛点,法院推出“司法服务组合拳”:升级“联企e站”线上平台,在重点产业园区设立法官工作站;组建由30名骨干法官构成的“法护营商服务队”,联合工商联成立“帮企来”调解室,构建“调解+司法确认”快速通道。数据显示,2024年通过非诉方式化解涉企纠纷1200余件,平均办理周期缩短至5个工作日。
通报会发布的典型案例凸显司法创新效能。在某融资租赁纠纷中,工程公司因被骗失去设备控制权,融资方诉请全额支付租金。法院引导双方通过“法院+商会”机制调解,从受理申请到出具裁定仅用3天,帮助企业节省诉讼成本数十万元。另一起货款纠纷中,法院创新采用“执前扣划”机制,直接划拨被保全账户资金,既保障债权人权益,又避免债务人被纳入失信名单,实现双赢效果。
民二庭副庭长王丽媛建议企业构建“风险防控三道防线”:强化合同全周期管理,建立标准化条款库;完善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权责清单;善用多元解纷机制,优先选择行业调解、仲裁等非诉途径。她特别提醒科技型企业,在数据交易、技术合作中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及时固定证据链条。
与会企业代表对司法服务创新给予高度评价。北京顺丰速运副总经理姚宏旭表示,法院提出的“治未病”理念帮助企业从源头减少纠纷,物流行业纠纷量同比下降15%。富吉瑞光电科技副总经理赵寅认为,“法院+商会”模式为科技企业节省了大量维权时间,使企业能专注核心技术攻关。数据显示,2024年顺义区民营企业满意度达92.3%,较上年提升4.1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