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修订版基金业务办理指南,对ETF、LOF、FOF、REITs等基金产品的命名规则作出统一规范,旨在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辨识度。根据新规,ETF基金扩位简称需遵循“投资标的核心要素+ETF”结构,并明确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存量产品若未包含管理人信息,需在2026年3月31日前完成更名。
新规对不同类型基金的命名结构提出细化要求:ETF扩位简称必须包含“ETF”,LOF需含“LOF”(封闭期产品除外),FOF需含“FOF”,REITs需含“REIT”。同时,基金简称应与实际投资标的相符,避免歧义,且短简称原则上不应重复扩位简称中的“ETF”等标识,以优化简称资源使用效率。对于增强型ETF,其扩位简称需在基础结构中增加“增强”二字,并同样包含管理人信息。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ETF市场同质化问题突出,同一标的指数常对应十余只产品,名称近似易引发混淆,部分机构甚至存在争抢简洁命名的现象。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负责人曾方芳表示,统一命名结构可直观呈现基金核心属性与管理主体,减少“名不副实”的误导风险,遏制“挂羊头卖狗肉”行为,同时降低投资者筛选成本。
多家头部公募已率先行动。今年1月,易方达基金对旗下17只ETF的扩位简称进行优化,采用“标的指数+ETF+管理人名称”格式,涉及沪深两市上市产品。4月,华夏基金调整3只ETF场内简称,如“创业板100ETF华夏”更名为“创业板ETF华夏”,“红利低波50ETF”更名为“红利低波ETF基金”。5月,天弘基金旗下8只ETF完成更名,如“沪深300ETF天弘”“芯片ETF天弘”等。6月,嘉实基金统一22只指数产品场内简称,覆盖21只ETF与1只LOF,命名规则与行业趋势保持一致。
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认为,规范命名是落实《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关键举措,可提升产品辨识度与投资者决策效率,推动市场标准化发展。曾方芳补充称,标准化命名对新手尤为友好,投资者无需查阅冗长资料即可区分不同产品或同一指数下的不同管理人产品,显著降低误购风险。但她同时提醒,命名规范仅是基础保障,投资者仍需结合产品说明综合判断。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指出,命名规范化有助于保护投资者知情权,减少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清晰名称可降低筛选难度,节省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提升信息透明度,避免因名称模糊导致的误导风险。随着头部机构示范效应显现,预计更多公募将跟进调整,行业命名标准化进程有望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