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行业变革浪潮中,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与会员制零售标杆山姆会员店正经历着截然不同的转型阵痛。前者刚脱离阿里体系,后者因吸纳阿里系高管陷入舆论漩涡,二者共同折射出中国零售业在存量竞争时代的深层焦虑。
高鑫零售的财务数据印证了这场转型的艰难。2025年3月至9月,公司营收同比下滑12.1%至305.02亿元,净利润由盈转亏1.23亿元。这与其2021财年创下的35.72亿元盈利峰值形成鲜明对比——彼时阿里刚完成控股,高鑫零售被视为新零售样本。然而,线上流量成本攀升与社区团购冲击,让淘鲜达等创新业务带来的红利迅速消退,公司最终在2025年1月以超300亿元账面亏损完成股权转让,德弘资本接手后启动系统性改革。
德弘资本的改革刀刃向内:员工总数从14.42万人锐减至8.4万人,员工成本同比下降7.8%;淘汰低效门店的同时,将华东3家门店作为调改样板,来客数实现双位数增长。供应链端,自有品牌"超省"与"润发甄选"销售额同比激增超50%,推动毛利率提升0.7个百分点至25.3%。线上渠道亦未放弃,B2C订单量同比增长7.4%,每店日均订单超1200单,目标三年内线上业绩占比达40%-50%。但市场仍存疑虑——2026财年中报亏损1.23亿元的数据,暴露出其盈利能力尚未稳固。
与高鑫零售的"断奶"阵痛形成对比,山姆会员店正面临另一种挑战。2025年10月,沃尔玛中国宣布前阿里副总裁刘鹏出任山姆业态总裁,这位曾主导天猫国际与淘天集团品牌业务的资深管理者,与同期加盟的两位前阿里高管构成核心管理层。这本是山姆为应对ALDI、Costco等海外品牌及胖东来等本土势力冲击的主动布局,却意外引发会员信任危机。
争议源于一系列商品策略调整:7月下架口碑商品引入好丽友,9月同款零食价格差异引发质疑,APP商品图从实拍转为精修。这些变动被会员解读为"阿里化"信号,社交平台涌现"抵制山姆"声浪。尽管公司迅速撤回界面改动并澄清测试时间线,但用户对品牌定位偏移的担忧未消——山姆赖以成功的"精选4000个SKU"模式,本质是构建"无需比价"的信任关系,而任何可能动摇这种确定性的调整都触及核心壁垒。
从最新业绩看,山姆仍保持增长势头。2026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沃尔玛中国电商增长超30%,山姆销售额同比增长22%,60家门店支撑起超800万会员的稳定消费。但管理层清醒认识到,数字化升级需服务于"会员第一"战略:刘鹏的任命被明确为强化全渠道能力,而非简单复制流量运营逻辑。沃尔玛高层更直言,中国市场数字零售水平领先全球,近80%订单实现小时内送达的效率,正是山姆应对竞争的关键筹码。
这场转型博弈揭示零售业本质:无论是高鑫零售的"瘦身健体"还是山姆的"扩能守本",最终都要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持续创造用户价值。当行业告别模式创新狂欢,回归商品与服务的初心,或许才是穿越周期的真正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