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稀土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引发广泛关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韩三阳团队携手黑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成功实现天生绝缘的稀土纳米晶电致发光,这一成果有望改写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格局。
稀土素有“工业维生素”的美誉,中国作为全球稀土储量与生产的第一大国,在冶炼技术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稀土产业却深陷“卖原料”的困境,高端光电领域的核心器件与材料大多依赖进口。这背后的关键问题在于稀土材料本身,镧系掺杂纳米晶虽具备光色纯、稳定性强、光谱窄等优势,本应在显示、通信等领域大放异彩,可其天生绝缘的特性,使得电流无法进入,无法像LED、OLED那样通过电直接点亮,这成为制约稀土在高端领域应用的一大瓶颈。
过去数十年,全球科研人员都在努力攻克“让稀土导电”的难题,尝试过高压驱动、电场碰撞等多种方法,但效果均不理想,不是效率低下,就是器件发热严重,难以实现商业化应用。这就好比手中握着一把好牌,却因缺少关键一张而无法赢得高端市场的“牌局”,中国显示产业也因核心材料被国外垄断而处境尴尬。
面对这一难题,韩三阳团队另辟蹊径,没有选择与稀土的绝缘特性“硬碰硬”,而是巧妙地为其披上了一层“能量转换外衣”。团队在稀土纳米晶表面修饰了一层特制的有机分子,这层分子如同“导电桥梁”,通电时,电荷先在有机层中形成发光能量(激子),再通过界面高效传递给稀土离子,成功绕开了直接给绝缘体通电的物理障碍。
这一创新思路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成果。该技术不仅保留了稀土发光的所有优点,还实现了“一器多色”的突破。无需改变器件结构,仅通过调整稀土掺杂离子,就能发出从绿光到暖白光,甚至近红外光等多种颜色的光。而且,能量传递效率高达96.7%,器件效率直接提升76倍,远超主流技术初期水平。面对审稿人对机理和潜力的质疑,团队通过光谱学测试,清晰厘清了能量转移过程,用详实的数据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
这项突破的意义远不止于实验室的论文发表,它为中国稀土产业开辟了一条“向上突围”的新路径。从产业升级角度看,它搭建起了从稀土“原料”到“高端器件”的技术桥梁。过去,中国出口稀土精矿,进口高端光电产品,两者差价高达数十倍。如今有了这项技术,中国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端延伸。
在应用前景方面,该技术与新一代光电技术的需求高度契合。当前,OLED存在寿命短板,量子点存在毒性隐患,而稀土电致发光技术具有热稳定性好、色纯度高的特点,还能适配柔性显示、AR/VR、车载显示等多种场景。它还有望拓展至生物医疗监测、无创检测以及农作物补光等新领域,为“新光源 + 新传感”的发展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从自主可控层面而言,这项技术为中国显示产业摆脱国外技术依赖提供了新的可能。就像此前国内企业打破LCD边框胶、基板玻璃的垄断一样,稀土电致发光技术有望成为中国光电产业的“新王牌”,助力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