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钨市场迎来一轮显著的价格上涨行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调整产品价格,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据行业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1月下旬,黑钨精矿(品位≥65%)市场均价已攀升至每吨33.1万元,年内累计涨幅超过132%,创下近年新高。
本轮价格波动始于上游矿端供应收紧。根据自然资源部公布的2025年度首批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全国总配额为5.8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6.45%。其中主产区江西省的配额降幅超过10%,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原料供应的担忧。某大型钨企采购负责人透露,当前矿料交易已突破传统定价模式,基本采取"一单一议"方式,订单交付稍有延迟就面临价格上调。
供应紧张态势迅速向产业链中下游传导。作为中间产品的仲钨酸铵(APT)出现供应缺口,多家企业反映采购难度加大,生产基本处于"有多少订单发多少货"的赶工状态。行业数据显示,APT市场价格年内涨幅接近130%,与上游矿料涨幅基本同步,导致下游钨粉末加工环节出现罕见的价格倒挂现象,部分产品报价涨幅超过150%。
终端产品价格随之水涨船高。硬质合金行业年内已实施三轮集中调价,仅11月就有瓦格斯(上海)、浙江神钢赛欧等十余家企业发布涨价通知。中钨高新披露,其刀具类产品今年已完成四次价格调整,覆盖主要产品线。厦门钨业相关人士表示,公司产业链较长,后端需求旺盛导致原料库存持续处于低位,价格传导机制运行顺畅。
需求端的结构性变化为价格上涨提供持续动力。光伏领域成为新的增长极,钨丝切割线渗透率从2024年的20%快速提升至40%,预计到2028年全球年需求量将达1.5万吨。厦门钨业作为行业龙头,现有产能已达845亿米/年,定增项目投产后总产能将突破1800亿米。中钨高新、海盛钨业等企业也在加速扩产,光伏钨丝产能竞赛愈演愈烈。
军工领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得益于钨合金在穿甲弹芯、战术导弹破片等装备中的不可替代性,2024年全球军费开支同比增长9.4%至2.72万亿美元,带动军工级钨产品需求。数据显示,我国军工领域钨消费占比约11%,较美国20%的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高端制造领域同样表现亮眼。AI技术发展推动PCB钻针需求激增,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57亿元。中钨高新子公司金洲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微钻产能持续扩张,7-9月月均产量突破7000万支,年内计划新增1.4亿支产能。锂电池领域对钨的需求超出市场预期,高镍三元和半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带动APT用量达数千吨级别,预计未来需求将保持高速增长。
产业链利润分配格局出现新变化。传统上"两头盈利、中间微利"的态势被打破,APT环节因供应紧张获得超额利润,毛利率水平显著提升。某行业分析师指出,本轮价格上涨已从单纯的供应驱动转变为供需双向拉动,7月后下游订单集中释放成为主要推手。虽然中游加工环节盈利能力仍弱于上下游,但整体产业链价值正在重估。
库存水平持续低位运行加剧市场紧张情绪。多家企业反映,当前产业链各环节库存均处于历史低位,贸易商采购难度加大。某新材料企业采购总监表示,尽管客户下单趋于谨慎,但对钨的刚性需求迫使其接受价格上调。洛阳钼业相关人士认为,在矿山配额收紧和新兴需求释放的双重作用下,钨价有望维持在历史较高区间。
资源约束问题日益凸显。中国钨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钨资源储量占全球52%,但开采量占比持续超过80%,资源消耗速度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行业专家提醒,虽然短期内矿端指标收紧和需求增长将支撑价格,但长期需关注供给恢复节奏和新兴领域需求持续性。随着明年春季产业链供给逐步改善,价格可能面临调整压力,但资源稀缺性带来的估值提升逻辑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