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自成立以来已有三十余年历史,目前园区内已汇聚了约300家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近期,宝山区正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计划打造一个全新的具身智能数采中心。这一举措旨在为机器人企业提供真实工厂环境下的实训基地,使其能够在产线场景中学习与进化,从而推动行业级应用的创新发展。
人形机器人能否在工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乐观者认为,未来两三年内,人形机器人将实现成熟的商业应用;而谨慎者则指出,机器人要能够自主执行复杂、非结构化的任务,仍需十年以上的时间。目前,人形机器人在应对柔性化、小批量生产任务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例如,在拧螺丝的场景中,柔性产线上的螺丝长度可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机器人不仅具备执行指令的能力,还要能够随机应变。
船舶制造行业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尤为迫切。随着中国造船业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造船完工量和新接订单量均位居世界前列。然而,高水平电焊工人的短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视比特(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婷婷表示,车间高温等恶劣环境让年轻人望而却步。为此,该公司正联合船舶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研发一款专用于船底焊接和结构焊接的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身高约1.7米,体重约65公斤,能够稳定提举重达7公斤的焊枪,并配备3D视觉引导系统,具备精准导航、避障和焊缝定位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裁缝”。
具身智能数采中心的建设将为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提供重要支持。该中心计划建设数据采集实训场,并采用“建运分离”和“开源共享+市场化服务”模式。未来,中心可能开放部分实验室数据,吸引更多创新团队参与,共同攻克视觉引导、焊缝检测等核心技术难题。刘婷婷表示,这一模式将加速技术突破,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从实验室到工厂,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离不开二次开发团队的支持。这些团队更像是机器人的“搭配师”,专注于垂直领域的行业应用。它们不拘泥于品牌或企业规模,而是根据不同场景需求,为机器人选择最佳的硬件组合。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吸引了一批这样的集成商入驻,但以往它们需要在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供应商,过程繁琐且效率低下。
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供应链平台正式上线。企业负责人只需通过平台搜索产品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供应商的信息和联系方式。这一平台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还为柔性定制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总经理张颖透露,未来平台还将升级至2.0版,嵌入在线采购等服务模块,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无论是具身智能数采中心还是供应链平台,其建设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持。宝山区已主动对接“上海市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跨区域智算资源联动机制,为研发机构和企业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