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端工业制造领域,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堪称"工业血管",广泛应用于超临界发电机组、核电站及航空发动机等关键装备。然而上世纪90年代,这项核心技术被美国和德国两家企业垄断,他们不仅开出每吨超2万美元的天价,更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拒绝技术转让。德国企业甚至提出10亿元天价,却只允许中国使用而不转让技术,这种技术封锁让国内相关产业陷入被动。
2006年,北重集团临危受命组建攻关团队,40岁的锻压工艺专家雷丙旺被推上技术总师岗位。面对西方专家"中国30年也搞不成"的嘲讽,团队从苏联专业书籍和国外产品图册中寻找突破口。在零下30℃的极寒车间里,工程师们裹着厚棉衣调试设备,冻裂的双手在图纸上留下斑斑血迹。当钢丝缠绕机架出现0.1毫米偏差时,雷丙旺果断决定拆解重制,上百万元的损失换来了设备质量的绝对可靠。
团队独创的预应力钢丝缠绕技术成为制胜关键。通过高强度钢丝多层缠绕机架,这项比西方更先进的设计使设备重量减轻三分之一,成本仅3.4亿元。2009年7月,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功挤出首根钢管,标志着中国突破持续30年的技术封锁。这项成果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使设备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国家新时期十大标志性装备之一。
技术突破带来产业链革命。P92钢管价格从进口时的16万元/吨暴跌至5万元以下,直接推动国内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建设成本下降30%。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棒材、核电不锈钢管等关键材料实现自主量产,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伊拉克华事德电厂等"一带一路"项目均采用中国钢管。美国企业被迫降价应对,中国产品已占据全球市场15%份额。
这个军工背景深厚的团队,早在90年代就研发出世界领先的高强度炮钢。如今3.6万吨挤压机技术又支撑起CJ1000航空发动机、四代核电压力壳等战略装备研发。运行15年来,这台"钢铁巨兽"每年工作超8200小时,为国内189台超超临界机组提供核心材料,占新增装机容量的85%以上。目前团队正攻关630℃超超临界机组新材料,持续筑牢中国制造的产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