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研论文中的深奥概念,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从量子计算到量子测量,再到量子通信,中国在这一前沿领域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未来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安徽合肥的数据产业园内,一台体型庞大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正在接受稳定性测试。这台计算机的白色罐体相当于其"大脑"CPU,旁边的大黑箱子则负责提供信号支持。虽然外观笨重,但它的计算能力却令人惊叹:处理特定任务仅需10分钟,而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则需要约1.6万年才能完成相同工作。更值得骄傲的是,这台量子计算机从核心处理器到稀释制冷机,再到测控软硬件系统,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标志着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
这台量子计算机已首次面向全球开放应用服务。通过中国电信搭建的融合算力服务平台,用户可以在线使用量子计算服务,应用领域涵盖气象预测、生物化学、金融科技等多个行业。专家表示,未来量子计算的使用将像用水用电一样便捷,为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变革。
如果说量子计算是"最强大脑",那么量子测量则是感知微观世界的"火眼金睛"。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展示了一款量子精密传感器——这个在针尖上都难以察觉的元件,实际尺寸只有0.5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凭借这种超高精度,它能检测到比地磁场微弱100亿倍的磁场信号。目前,这种技术已应用于医学领域,可实现无创、快速、精准的心脏早期疾病筛查。
量子技术的另一大突破体现在通信安全领域。一款外观与普通手机无异的设备,因应用了量子技术而具备了加密通话功能。当用户发起语音通话时,界面会显示"量子密话呼叫中",这意味着通话过程受到量子密钥保护,信号传输不会被窃取或破译。目前,我国已建成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关键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为信息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要让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开发至关重要。安徽省正在加快实施"千家场景"行动,面向量子科技企业开放电子政务、社会治理等25个领域的1000个应用场景。这种以场景驱动创新的模式,为前沿技术转化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在合肥高新区,一条被称为"量子大道"的街道上,聚集着众多量子科技企业,形成了覆盖计算、通信、测量的全产业链生态。
当地计划以这条"量子大道"为中轴线,打造百亿元级的量子产业集群。预计到2028年,相关企业将超过170家。目前,我国量子领域已培育出超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3家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六成。产业界正在积极探索量子计算在金融风险分析、基因序列匹配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量子通信技术在无人驾驶、无人机群等场景的示范应用。
专家指出,我国量子科技产业正步入技术驱动与场景牵引"双轮驱动"的新阶段,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量子科技将在工业制造、电信、医疗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