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期间,一场关于量子计算领域的重大突破引发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合肥硅臻芯片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基于硅光集成芯片的通用可编程量子计算机,标志着量子计算从实验室研究迈向产业化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成果不仅展现了中国企业在量子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也为全球量子计算竞赛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硅臻此次推出的通用量子计算机以光子为量子比特载体,通过集成光子学芯片构建核心计算体系。该设备具备高保真、易部署、可扩展三大特性,单比特和双比特量子态平均保真度均超过99.4%,目前开放4量子比特物理资源,支持可视化编程与云平台接口访问。与专用量子模拟机相比,通用量子计算机可运行所有量子算法,未来有望在人工智能、模拟分析、信息安全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
在大会分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硅臻首席科学家任希锋以《通用光量子计算机产业化进展》为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当前全球量子信息技术产业正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加速期,超过30个国家投入超280亿美元参与量子竞赛。美国将量子计算机命名为"微型曼哈顿计划",欧盟于2023年12月签署量子宣言,而中国也在"十五五"规划中将量子科技列为重点发展方向。
任希锋教授深入解析了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的发展脉络。他特别强调,光量子计算作为重要物理体系,其集成光学结构具有尺寸小、能耗低、稳定性高等优势。硅臻此次发布的设备采用模块化可编程计算核心,为资源扩容与功能迭代预留了升级空间,这种"高保真算力、低门槛操作、模块化扩展"的技术架构,精准契合了科研与产业应用的双重需求。
该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突破体现在多个维度:设备支持室温运行与长相干时间,大幅降低运维成本;云平台访问功能使各行各业用户可按需调用算力;整机系统已开放中小型量子计算场景的实验验证。据介绍,该设备可服务于量子算法验证、自动驾驶、量子加密原型开发、金融模拟、分子结构分析、物流优化等多元场景,推动量子技术与实际业务的深度融合。
硅臻的技术突破背后是持续的产业布局与资本支持。自2020年成立以来,公司已服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等30余家高校和企业,完成光量子芯片在科研、工业及商用场景的三维落地验证。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公司连续获得国芯科技等机构三轮融资,总规模达数千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全集成光量子计算芯片与系统的研发。
在技术路线图上,硅臻明确了两大突破方向:未来2-3年内制造16比特、50比特计算机以展现量子优势,同时提升量子操作精度至纠错阈值要求。任希锋教授透露,人工智能浪潮正深刻影响量子计算发展,两者在算法优化、数据处理等领域已产生协同效应。公司技术团队拥有超过20年集成光量子芯片经验,研发人员占比超70%,确保了持续创新优势。
从多通道纠缠源芯片到32-mode光量子计算处理器,从高速路径编码芯片到量子计算原型机,硅臻在短短五年间构建起完整的技术矩阵。此次发布的通用量子计算机既是技术积累的集中展示,更是产业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随着核心部件自主研发与完整系统构建的完成,中国量子计算产业正以稳健步伐探索实用化路径,为全球量子技术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