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移动正式对外发布《2026中国移动泛终端产品白皮书》,为智能终端产业绘制了一幅清晰的发展蓝图。作为全球用户规模领先的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通过这份白皮书系统阐述了未来几年泛终端产品的技术演进方向、品类规划框架及产品标准体系,旨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共同推动数字化时代终端设备的创新融合。
白皮书首次对泛终端产品进行系统性分类,将其划分为蜂窝类与非蜂窝类两大技术阵营。在技术规范层面,文件对5G、LTE、RedCap等十余种通信技术提出明确要求:5G终端需优先支持独立组网模式,核心频段覆盖n41、n28等关键频段,并强制要求具备VoNR高清通话、网络切片、北斗定位等R16增强特性。对于Wi-Fi、蓝牙等传统连接技术,则从传输速率、覆盖范围等维度设定了量化指标,构建起全场景连接能力矩阵。
产品品类规划展现出惊人的覆盖广度,白皮书梳理出18个应用场景下的220余种终端类型。个人消费领域涵盖智能手表、VR/AR设备等可穿戴产品,家庭场景包含Wi-Fi 7路由器、全光网关等组网设备,行业应用则延伸至智能安防、环境监测、车联网等专业领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儿童手表等民生类产品,文件从定位精度、通话管理、隐私保护等12个维度制定了详细标准,确保技术进步与安全保障同步提升。
在生态协同方面,白皮书要求智能家居设备必须接入中国移动Andlink平台,通过移动爱家APP实现统一管理。这种"硬件+平台+应用"的三层架构设计,既保证了用户体验的一致性,也为开发者提供了标准化接口。业内专家指出,这种开放生态模式将加速终端产业从单品竞争向系统服务转型,推动形成更规范的产业新秩序。
这份348页的技术文献不仅为中国移动的终端采购提供标尺,更成为整个智能硬件行业的风向标。随着5G-A技术商用临近和6G研发深入,泛终端产品正在从单一通信设备向数字生活入口演进。中国移动通过白皮书释放的明确信号,将引导产业链在跨协议兼容、数据安全、平台集成等关键领域加大投入,为构建万物智联的数字社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