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沿海的一些现代化工厂,眼前的场景仿佛科幻电影:宽敞的车间里,灯光柔和却并不刺眼,机械臂有条不紊地运转,无人驾驶运输车在预设轨道上灵活穿梭。偌大的生产线上,仅有寥寥数人坐在控制室,专注地盯着大屏幕,监控着整个生产流程。这并非虚幻的想象,而是2025年中国制造业的真实写照。
过去一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高达29.5万台,这一数字是美国的9倍,甚至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在这场悄然而至的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AI)正成为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新高度的关键力量,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当美国科技界热衷于探讨“AI治癌”“机器人消除贫穷”等宏大愿景时,中国正脚踏实地,将AI技术应用于更贴近现实的领域——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让洗衣机、冰箱等日常用品在全球市场上更具优势。这一选择背后,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年轻人对进厂工作的兴趣降低,欧美关税压力不断升级,全球对中国商品的抵制情绪也有所升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必须在“减少人力依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寻找突破口,而机器人与AI的结合成为了理想的选择。
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令人瞩目。目前,中国现役工业机器人数量已超过200万台,位居全球第一。在全球131家“灯塔工厂”(数字化制造的标杆)中,中国占据了45家,而美国仅有3家。中国制造业正在悄然打造一条“无人工厂带”,其中“黑灯工厂”便是典型代表。
以上海宝钢为例,其冷轧厂C008热镀锌智能车间堪称“黑灯工厂”的典范。这里宛如NASA的控制中心,过去每3分钟就需要人工介入的生产环节,如今每30分钟才需一次干预;大部分时间,产线无需灯光,因为几乎没有工人直接参与操作。宝钢之所以选择“黑灯”模式,并非为了炫耀技术,而是出于生存的考量。一个产线减少几十名工人,意味着每年可节省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成本;对于钢铁这样利润微薄的行业,产能稳定性提升1%,就可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目前,宝钢已在125个生产环节应用了AI技术,并计划扩展至1000个环节,这体现了中国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国家战略决心。
如果说宝钢代表了重工业的未来,那么湖北荆州的美的洗衣机工厂则展示了民用制造领域的另一种可能性。十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普通的车间,如今已蜕变为全球家电行业的AI试验田。美的通过三项创新举措,彻底改变了行业的底层逻辑:
首先,美的构建了“工厂大脑”——由14个虚拟AI代理共同管理整座工厂。这一系统不仅实现了自动化,更赋予了生产“意识”:它接入所有设备的数据,自主决定机器人的调度方案,订单一旦进入系统,AI便会自动拆解生产任务,仿佛为工厂安装了“中枢神经系统”。
其次,人形机器人开始在生产线上发挥作用。它们能够搬运零部件、检测瑕疵并自动修正参数。例如,在钣金车间,机器人“美罗”会拿起顾客看不到的零部件,送至检测站,通过3D相机扫描后,AI判断瑕疵并调整生产参数。这一过程以往需要设计师和质检员反复奔波,如今已被算法完全接管。
美的还为工人配备了AI眼镜,将工序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30秒。通过实时检测历史数据和典型错误,AI眼镜能够即时提示工人,使工序速度提升30倍。从2015年到2024年,美的人均产出增长了40%,这一增长并非源于工资上涨,而是得益于每个工人“生产力倍数”的提升。
制造业的变革不仅发生在生产端,设计端也在经历着AI带来的颠覆。羽绒服巨头波司登与浙江大学合作,利用AI进行羽绒服设计。AI能够生成3D款式、自动推荐布料并输出样衣方案,将设计周期从100天缩短至27天,成本降低60%。去年,波司登的第一款AI设计羽绒服已上市销售。这意味着,一个服装品牌过去一年只能推出300个新款,如今却能设计1000个,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也从“季度级”提升至“周级”甚至“日级”,这正是中国服装业能够在全球市场占据优势的关键所在。
中国AI技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华为等科技企业的深度参与。华为的Pangu大模型正逐步渗透至工业底层,为制造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以安徽海螺集团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水泥供应商之一,海螺在“熟料烧成”这一关键生产环节中引入了AI技术。过去,这一环节高度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如今AI却能完成许多老师傅难以做到的事情:熟料强度预测的准确率从70%提升至85%,使原料配比更加精准,出坏批次的概率降低,生产计划更加稳定;煤耗下降1%,每条生产线每年可节省30万美元,海螺计划到2026年将煤耗降低2%,这意味着每年可节省数千万美元。这些成果充分证明,AI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能够切实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实际技术。
中国制造业的另一个竞争优势体现在港口领域。在全球船舶周转速度最快的20个港口中,中国占据了半壁江山。以天津港为例,华为、天津港集团和中国移动联合打造的“5G+智慧港口”项目,将调度AI引入港口管理。原本需要24小时完成的排船计划,如今仅需10分钟。华为与天津港共同研发的OptVerse系统,每次调度需处理数千万个变量,AI能够迅速计算出最优方案。相比之下,美国港口因工会抵制自动化,进展缓慢,十大港口中仅有一个使用了自动驾驶车辆,且计划到2030年前禁止全面AI化。而中国港口已实现88%以上大型设备的自动化,无人卡车穿梭其间,AI监控取代了人工安全员。港口效率的提升,意味着船舶等待时间减少,全链条成本降低,中国商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港口效率,已成为制造业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全球正迎来一场关于AI与制造业结合的激烈竞争。许多人认为中国发展AI是为了与美国竞争大模型,但实际上,真正的较量在于未来30年谁能将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从而占据工业优势。中国正在将“能够落地的AI”全面应用于生产调度、经验传承、港口管理、设计与质检等各个环节,将AI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杠杆。尽管中国人口正在减少,但AI的加入却可能使制造业产能不降反升。当美国还在用AI炒作概念、讨论伦理问题时,中国已将AI技术融入洗衣机、港口等实际场景中,悄然建立起“黑灯工厂带”。这不仅是“中国制造”的第二次飞跃,更是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