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 To C赛道上,阿里巴巴正酝酿一场新的战略变革。随着千问APP的正式上线,这家电商巨头试图在竞争激烈的AI市场中重新寻找定位,打破此前在AI领域的“不温不火”局面。
过去一年,阿里巴巴在AI To C领域的布局显得有些分散。从通义、千问到通义千问、Qwen Chat,多个产品线的调整未能形成合力,导致在用户端的存在感较弱。相比之下,豆包、元宝等竞品在市场上表现更为活跃。这种局面迫使阿里重新审视其AI战略,千问APP的推出正是这一反思的结果。
据内部人士透露,阿里巴巴高层在国庆前的一次讨论中明确提出,必须打造一个AI原生的C端超级入口。这一决策标志着阿里在AI战略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不再局限于对标“ChatGPT”,而是寻求构建一个以AI为中心的新生态。
阿里巴巴此前在AI领域的尝试主要集中在夸克搜索上。通过上线超级框、高考志愿大模型、AI创作平台等功能,夸克被定位为一个全能型AI产品。然而,搜索市场的固化格局限制了夸克的突破空间。数据显示,尽管夸克拥有一定的用户基础,但其DAU(日活跃用户数)仍难以与豆包等竞品抗衡。
阿里意识到,单纯依赖搜索这一“旧结构”难以在AI时代占据优势。以AI为中心的“新结构”需要打破现有业务边界,直接满足用户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多样化需求。这种转变意味着从“供给中心化”向“需求中心化”的迁移,即通过一个平台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而非依赖多个独立应用。
千问APP的独立上线正是这一战略转型的体现。与支付宝、夸克等业务条线平级,千问有机会成为阿里全新的流量入口。对于淘天、1688、高德等业务而言,千问不仅是一个共同的流量池,还能通过提升协同效应进一步挖掘流量复用价值。例如,在“双十一”期间,大模型开始接入更多服务能力,展示了AI作为新流量入口的潜力。
从战略层面看,千问APP的推出也是阿里为AI时代“买保险”的举措。Agent的核心在于“理解并满足用户需求”,这与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APP的功能高度重合。因此,阿里需要通过千问APP培育AI时代的“淘宝+支付宝”,而非仅仅复制一个“夸克”。
然而,阿里AI战略的落地仍面临内部协同的挑战。作为一家体量庞大、业务线复杂的企业,阿里需要解决各部门之间资源分配和执行效率的问题。例如,如何将地图、外卖、订票等生活场景高效接入千问APP,同时避免部门间的利益冲突,是阿里需要克服的关键难题。
在消费端,阿里的AI战略分为两块:一是发展原生应用,二是推动原有业务的AI化。目前,千问APP与豆包、元宝等功能相似,真正决定用户体验差异的将是AI原生应用的丰富度。理论上,原生应用越成熟,用户粘性越强,AI从“对话”向“办事”的转型也将更顺利。
相比之下,原有业务的AI化可能对千问APP的能力半径产生更大影响。阿里业务的AI化程度越深,千问的服务能力就越强。例如,高德、夸克等完成AI化后,千问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帮助用户规划出行、安排日程,从而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AI To C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35%。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千问APP的上线只是第一步。如何通过内部协同将体系化能力注入千问,并最终在用户数据上体现出来,将是其AI战略成败的关键。
阿里巴巴的AI转型不仅关乎自身,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在AI时代,巨头们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单一产品,而是如何通过战略落地探索提升生产生活效率的工具。千问APP的推出,或许正是阿里在这场变革中的一次重要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