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于近日发布最新季度财报,显示经营利润同比大幅下滑85%至53.65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降72%至104亿元。财报分析指出,成本端销售和市场费用激增是利润承压的主因,第三季度该科目支出达6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4.8%,主要投向中国电商集团的用户体验升级项目。
在AI基础设施投入方面,阿里持续加码布局。过去四个季度累计资本开支约1200亿元,单季投入达315.01亿元,同比增长80.1%,资金重点流向AI算力基建领域。集团CEO吴泳铭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原定的三年3800亿元投资规划可能因需求激增而扩大,当前服务器上架速度远滞后于客户订单增长,若现有节奏无法满足需求,将进一步追加投资。
针对AI行业热议的泡沫问题,吴泳铭从供需两端给出判断。他指出,基座模型、视频生成模型及全模态模型的技术突破,叠加AI在各行业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将驱动未来三年需求保持确定性增长。当前供应链扩产周期需两至三年,而AI服务器自下半年起已普遍缺货,这种供需失衡状态短期内难以缓解,"所谓AI泡沫在三年内不太可能存在"。
在电商业务板块,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重点介绍了淘宝闪购的战略进展。该业务已完成首阶段规模扩张,第二阶段通过优化用户体验和订单结构,实现每单亏损较前几个月下降50%。数据显示,高单价订单占比显著提升,非茶饮类订单占比突破75%,食品健康、超市等品类销售增长强劲。蒋凡强调,闪购作为平台升级的核心战略,目标三年内为淘宝带来万亿级成交,并推动整体市场份额提升。
关于大消费领域的布局,蒋凡表示已形成覆盖线下商超、本地生活等多业态的协同网络。盒马线下商超的O2O模式、飞猪与高德的本地生活服务形成互补,未来将通过业务整合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以十月数据为例,盒马与猫超闪购订单环比增长30%,品牌商家入驻数量持续增加,零售品类与闪购的协同效应初步显现。
在云业务增长前景方面,吴泳铭透露当前AI服务器产品上架速度严重滞后于客户需求,在手积压订单持续增加。从需求端观察,企业级应用在研发、制造、使用等全链条的AI渗透,以及终端客户对AI产品的实际使用,都在推动云端算力需求持续增长。他特别提到,模型训练、推理等场景对算力的依赖,使得企业实时付费意愿强烈,云业务增长潜力仍在加速释放。
针对电商与核心业务的协同效应,蒋凡分享了具体进展:通过优化单位经济模型,十月起闪购每单亏损较七八月份减半,订单份额稳定增长的同时带动相关实物电商品类销售。物流规模效应显现,配送时效优于去年同期,单均物流成本降至大规模投入前水平。这种"规模扩张+效率优化"的双轮驱动模式,为即时零售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当被问及资本开支的增量收入比例时,吴泳铭坦言目前难以精确估算。他解释称,AI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基础设施使用方式存在差异:既有直接供客户训练的服务器,也有用于推理的租赁服务,还有内部应用的算力消耗。不同使用场景下的营收和毛利率水平波动较大,长期更关注基础设施产生的整体token质量与性价比。
在资源分配策略上,吴泳铭明确三大优先级:首先是保障基座模型训练,通过能力迭代解锁更多高价值场景;其次是提升推理服务效率,特别是百炼平台的24小时高负荷运转;最后是平衡内部推理需求与外部客户优先级,全方位使用阿里云服务的客户将获得更高资源倾斜。这种分层策略旨在最大化AI基础设施的产出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