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十五周年纪录片中回忆起一段往事:西直门店一位店长因家附近修路导致公交停运,每月需额外支出百元地铁费,最终选择离职。这个细节让他陷入长久反思,也促使他确立了"让团队成员生活得更好"的企业理念。从北京中关村一间20平米的格子铺起步,到如今全球门店突破570家,这家潮玩企业的成长轨迹恰是中国消费升级浪潮的生动注脚。
在第八届进博会消费品展区,泡泡玛特打造的"生日庆典"主题展台成为焦点。3米高的巨型蛋糕模型上,Molly、Dimoo等经典IP形象与观众互动,SKULLPANDA与CRYBABY联合呈现的沉浸式空间引发排队体验热潮。这种将艺术装置与商业展示融合的创新模式,折射出中国潮玩产业从代工生产向文化输出的质变。企业负责人透露,展台设计旨在传递"IP即生活方式"的战略理念,目前集团已形成覆盖玩具、主题乐园、数字藏品的全产业链布局。
CRYBABY(哭娃)的爆发式增长印证了情感消费的巨大潜力。这个脸颊挂着泪珠的IP形象,2024年实现11.6亿元营收,同比增速达1537.2%,创下新IP破十亿用时最短纪录。其设计团队解释,泪滴造型并非表达脆弱,而是象征成长中的情感释放,这种设计哲学精准击中Z世代的心理需求。背后支撑的是泡泡玛特构建的"IP工业化体系":通过全球艺术家共创平台签约超300位设计师,运用AI工具缩短开发周期,配合柔性供应链实现72小时新品上架。
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泡泡玛特走出独特路径。2025年上半年美洲市场增速超十倍,中东首店落户多哈机场后,单日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其策略颇具巧思:先在东南亚培育Labubu等本土化IP,借助TikTok等平台形成社交裂变,再反哺国内市场形成话题热度。这种"海外孵化-全球引爆"的模式,与传统出口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被摩根士丹利视为具有范式意义的品牌出海案例。
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产业转型的成效。今年8月泡泡玛特市值突破4500亿港元,带动多家潮玩企业启动IPO进程。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创新,从区域市场到全球布局,这家企业的蜕变轨迹折射出中国消费品牌的升级之路。当Labubu在纽约时代广场引发排队潮,当迪拜购物中心出现限定款发售盛况,那个曾为员工交通费困扰的创业者,正在书写中国品牌全球化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