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深交所主板迎来一家特殊的企业——海安集团正式挂牌上市。这家以全钢巨型轮胎为核心产品的制造商,用四十载光阴书写了中国轮胎工业从追赶到并跑的传奇。从广西百色水电站工地上的补胎工,到掌舵全球第三大全钢巨胎生产企业,董事长朱晖的创业史恰似一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奋斗史诗。
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经济开发区的现代化厂房里,一条直径达3.7米、重达6吨的巨型轮胎静静伫立。这条2008年成功下线的全钢工程子午线轮胎,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使中国成为继美法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海安集团总工程师黄振华介绍:"每条轮胎都要经过五六天的精密制造,可承载百吨级矿车在零下50度的极寒环境中作业,目前最大产品高度已突破4米。"
时间回溯至2005年,当时国内全钢巨胎市场完全被米其林等国际巨头垄断。朱晖联合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等机构,历时18个月建成国内首条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生产线。这种"拿石头捶胸口"的实干精神,在产品质量上得到完美印证——今年6月,国家能源集团为海安集团颁发荣誉证书,其生产的27.00R49轮胎在内蒙古煤矿连续运行6年,创下26530小时的全球同类型号最高寿命纪录。
定制化生产能力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海安集团根据不同矿山的海拔、纬度、路况等参数,开发出35种规格、10余个系列的产品。"就像给矿山定制'鞋子',每双都要合脚。"黄振华形象地比喻。这种精准服务策略助力企业开拓全球市场,目前产品已覆盖俄罗斯、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境外销售额占比超七成。
此次IPO获得产业资本的强力支持。紫金矿业、江西铜业、徐工机械三家战略投资者不仅认购18.88%的股份,更构建起"资本+订单"的双重保障体系。紫金矿业采用"3+3年"长期合作机制,江西铜业确立定额承包模式,徐工机械建立优先采购通道。分析人士指出,这种深度绑定模式有助于企业稳定供应链,提升技术协同效应。
财务数据显示,企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15.08亿元增至2024年的23亿元,净利润由3.54亿元跃升至6.79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2年海安集团以1.4万条产量位居全球第四、国内首位。募资计划透露战略雄心:扩产项目将新增年产能,技改升级项目引入智能生产线,研发中心将聚焦新材料应用。
"上市是新的起点。"朱晖在敲钟仪式上强调。这位始终强调"重"字哲学的企业家,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生命线:"在矿山作业中,轮胎故障可能造成每天数百万元损失,我们必须对每条轮胎负责。"这种理念贯穿于企业运营每个环节,从原材料采购到售后服务,形成完整的质量管控体系。
随着全球矿业投资回暖,全钢巨胎市场需求持续攀升。行业报告预测,2027年全球产量将达35.8万条,较2023年增长38%。海安集团正以"智能化、绿色化"为转型方向,通过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巩固领先地位。朱晖表示:"我们将继续扛起民族工业大旗,让中国轮胎在全球市场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