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近日公布了新一批院士增选名单,其中数学物理学部新增1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彭承志以48岁的年龄成功入选,成为量子信息领域备受瞩目的青年科学家。他长期致力于量子光学实验与量子信息研究,在基础理论突破与工程应用转化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
作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核心成员,彭承志主导了地面站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成功实现卫星与地面间超远距离量子通信实验,为全球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奠定了技术基础。他同时推动的“京沪干线”项目,构建了世界首个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将量子技术从实验室推向规模化应用。在商业领域,他曾任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主导企业上市后,该公司市值突破450亿元,今年股价累计涨幅达70%。
今年3月,由潘建伟、朱晓波与彭承志领衔的超导量子团队宣布重大突破:他们研发的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在解决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时展现出超越国际最快超级计算机千万亿倍的计算能力,刷新了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这项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量子计算机硬件构建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彭承志的学术成长轨迹与导师潘建伟院士密切相关。作为潘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不仅继承了团队在量子纠缠分发、量子隐形传态等方向的研究传统,更在量子通信工程化方面开辟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同团队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今年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凸显该团队在量子科技领域的整体实力。
当前正值量子力学诞生一百周年,这项颠覆性技术已被纳入我国“十五五”规划重点发展领域。量子通信因其突破经典通信安全极限的特性,被视为未来信息安全的基石技术。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布局力度,仅2024年就启动了多个量子通信网络建设项目,预计五年内将形成覆盖主要城市的量子保密通信体系。
量子领域专家指出,彭承志的当选反映了我国量子技术人才梯队建设的成效。随着国家战略重心向硬科技领域倾斜,像他这样兼具科研创新能力与产业转化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正在成为推动技术突破的关键力量。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所高校设立量子信息相关专业,每年培养相关人才超千名,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