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航运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分化态势,欧线与美线运价走势截然相反,形成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这一变化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多家航运分析机构的数据揭示了背后的市场动态。
在亚欧航线上,运价持续攀升的势头令人瞩目。根据德路里和Xeneta等机构的数据,截至11月21日,亚洲至欧洲/地中海航线运费已连续六周上涨,周涨幅达7%。具体来看,上海至热那亚航线运价升至2319美元,涨幅6%;至鹿特丹航线运价则涨至2193美元,涨幅8%。市场分析认为,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需求激增,尤其是中国商品在北美以外市场开拓带来的欧洲需求提升。
运力调整未能抑制运价上涨。尽管本周各大船公司已加派五大主要航线运力,其中远东至北欧运力较前一周增长4.8%,至地中海运力增长8.7%,但运费依然坚挺。这表明当前欧线货量充足,完全能够消化新增运力。达飞、MSC、赫伯罗特等船公司顺势宣布,自12月1日起上调FAK费率,进一步推高市场预期。
达飞航运公布的新费率显示,12月1日至14日期间,亚洲主要港口至地中海和北非航线将采用新标准。MSC地中海航运则宣布,自12月1日起(最迟不超过12月14日),所有远东港口至北欧、地中海及黑海港口的运费将执行新价格。赫伯罗特也表示,远东至欧洲的FAK海运费率将上调,适用于20英尺和40英尺干货集装箱及冷藏集装箱运输,包括高箱设备。
与欧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跨太平洋航线运价持续走软。德路里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上海至纽约运费下滑10%至2922美元,至洛杉矶运费下降7%至2172美元。Xeneta数据则显示,远东至美东平均即期运价较一周前下降2.8%至每FEU 2838美元,较11月1日峰值累计下降23%;至美西平均即期运价继上周大降17.2%后,本周再降3.2%至每FEU 2190美元。
运力增加与需求疲软是美线运价下跌的主因。报告显示,远东至美国西海岸运力较前一周增长5.4%,至东海岸运力增长11.4%,但市场显然难以消化这些新增运力。更严峻的是,未来五周全球主要航线已公告取消的48个航次中,跨太平洋东向航线占比高达48%。尽管多家班轮公司计划在12月初推行GRI或FAK上调,但在需求未见实质回暖的背景下,涨价持续性存疑。
面对欧线、美线两极分化的态势,行业机构普遍预测这一现象将持续至年末。对于货主而言,需根据市场变化提前规划运输策略:欧线卖家可利用12月涨价窗口期提前锁定舱位,规避成本上行风险;美线卖家则可借助运价下行周期优化订舱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