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在电商行业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风暴。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大促周期进一步延长,而促销规则却大幅简化,用户参与门槛显著降低。这一变化不仅吸引了更多消费者加入,还推动了消费场景的深度重构。随着淘宝闪购的加入,外卖等即时消费场景与电商的融合更加紧密,使得大促期间的用户活跃度再创新高。据易观分析统计,10月15日天猫双十一启动当天,其APP日活跃用户数突破6亿,达到历史峰值。
消费场景的变化也带来了用户行为模式的转变。过去,双十一的购物高峰主要集中在晚间8点至10点,而今年则形成了午间12点外卖即时消费与晚间8点传统购物的双峰格局。这种变化对电商平台的流量调度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阿里云技术团队在双十一前夕展开了一场资源保卫战。由于淘宝闪购、飞猪、饿了么等业务的整合,云基础设施的承载量急剧上升,原本180万容量的VPC面临崩溃风险。技术团队迅速行动,最终通过创新性的“云网关级联方案”,将单VPC容量提升至200万,成功化解了网络瓶颈。
基于这一突破,阿里云组建了业内首个千万核CPU集群,通过统一资源池与智能调度层,实现了算力的高效分配与利用。这一技术升级不仅支撑了天猫双十一与闪购业务的双峰运行,还确保了用户在购物过程中的流畅体验。据用户反馈,今年双十一期间,APP打开速度更快,操作更加顺畅,推荐与营销等核心场景的性能提升了30%至50%,响应延迟降低超过30%,每一次操作都能得到即时反馈。
今年的双十一也是阿里全栈AI能力首次大规模落地的实践场。从消费者端的“AI万能搜”“AI帮我挑”,到商家端的智能客服与经营分析,再到平台端的搜索与推荐引擎,AI技术贯穿了电商体系的各个环节。在商家侧,淘宝基于Qwen3家族模型升级了生意管家与店小蜜等应用。生意管家的AI数据分析师能够覆盖90%的中小商家核心分析场景,大幅提升决策效率;而店小蜜则通过精准理解用户意图,自动化处理售后问题,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
在商品出海场景中,阿里云的翻译模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通义Qwen-MT为例,该模型通过混合专家架构与服务调度优化,将单次调用延迟降低40%,为全球用户提供快速、精准的翻译服务。今年双十一期间,该模型支持了亿级商品的图片、评价与商品详情的翻译任务,单日调用量超过14亿次,为淘宝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为了支撑如此大规模的AI应用,阿里云在智算调度领域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多级亲和性调度算法通过规划最短算力通勤路线,提升了GPU卡间的数据传输效率;而拓扑感知技术则实时监测网络状态,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灵骏智算集群的深度融合设计,为AI与业务场景提供了高性能的存储与网络访问能力,进一步巩固了阿里云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地位。
阿里云的野心不止于此。作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阿里云正在推进一项为期三年、总投资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计划持续追加投入。在模型层面,通义千问通过开源开放路线,已在全球开源生态中占据领先地位。截至目前,通义千问共开源300多个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超过17万个,超越美国Llama系列,位居全球第一。在基础设施层面,灵骏智算集群已成为阿里云打造AI超级计算机的关键一环,其应用已渗透至自动驾驶、金融、物流等多个行业,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优势。
根据IDC最新报告,2024年中国AI基础设施市场中,阿里云以23%的占比位列第一,超过第二名与第三名总和;在生成式AI基础设施领域,阿里云更是一举夺得模型训练与推理市场的双项冠军。这些投入不仅换来了市场地位的领先,也为阿里云积累了超越当前需求的超级能力。尽管短期内可能不会再有如此大规模的单一用户活动,但这种前瞻性的技术建设,正是云服务作为基础设施的核心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