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四季度,中国一级市场迎来外资回流热潮,国际资本对中国硬科技领域的关注度显著提升。11月23日,上海科创基金与新加坡丰隆星河在上海签署合作协议,后者计划通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机制,以5亿元人民币投资中国科创板块。这一动作被视为国际资本重新布局中国市场的标志性事件,反映出外资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长期信心。
上海科创基金总裁杨斌指出,外资配置中国资产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境外美元基金间接投资,二是利用QFLP等渠道将外币兑换为人民币直接参与本土市场。他强调,由于中国多数企业不直接接受美元融资,QFLP已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通道。业内分析认为,四季度外资投资热情升温,既受二级市场回暖影响,更源于对中国硬科技资产成长潜力的认可。
美元基金活跃度显著回升成为本季度市场的重要特征。多家机构近期完成大额募资:砺思资本宣布双币基金总规模达4.88亿美元,源码资本新一期成长基金募资6亿美元,康桥资本旗下医疗健康专项基金完成5亿美元募集。这些募资节奏明显加快,显示出美元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修复。人才市场动态也印证了这一趋势——11月以来,同伟创业、追创创投等机构新增美元业务岗位,机构对美元基金的布局步伐加快。
外资机构的本土化进程同样提速。今年6月,汉斯(上海)私募基金、淡明(上海)私募基金先后完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其中淡明私募的实际控制人为新加坡淡明资本。这种布局调整反映出外资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视。杨斌分析称,从商业逻辑看,忽视中国资产配置将导致投资回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是美元基金体量复苏的核心驱动力。
在投资方向上,“AI+”成为外资布局的核心赛道。砺思资本与源码资本均将人工智能作为新基金的投资主线。砺思资本管理合伙人透露,其美元基金将聚焦AI早期项目,覆盖应用层、模型基础设施及硬件领域;源码资本则提出“AI+”与“Global+”双主线策略,重点关注算力产业链、智能硬件等细分方向。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表示,新基金设置更长退出期,既是对创业者的承诺,也体现对中国创新企业长期价值的信心。
头部机构的投资实践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砺思资本投资的月之暗面、沐曦科技等项目发展迅速,其中沐曦科技IPO顺利过会;源码资本在2024年B轮阶段就布局了具身智能企业宇树科技。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8295起投资,披露金额5407.30亿元,同比增长19.8%和9.0%。人工智能、GPU、创新药、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成为投资热点。
杨斌进一步分析称,中国在AI应用领域具备独特优势:庞大的应用场景、充足的人才储备,以及在算力连接、效率提升等方向的技术突破,共同构成了吸引外资的核心要素。随着国际资本加速回流,中国硬科技生态有望获得更多资源支持,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