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执行董事弗洛里安·吉勒梅在接受法国《L'Usine Nouvelle》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商飞C919客机预计需三至六年才能获得欧洲适航认证。这一表态引发外媒广泛关注,部分媒体将其解读为欧洲市场对中国大飞机的“阶段性封锁”。尽管此前EASA评估团队于2024年8月赴上海开展第四轮现场评估时曾释放积极信号,但当前认证周期的延长仍为C919的国际化进程蒙上阴影。
据EASA披露,C919的认证流程涵盖设计验证、部件测试及试飞等环节,尽管其80%零部件来自已获认证的欧美供应商,但整机集成仍需独立评估。吉勒梅强调,前两年疫情导致进度滞后,当前评估工作正按步骤推进。外媒据此推算,C919最快可能于2028年、最迟至2031年取得欧洲适航证。这一时间表与中国商飞原计划形成鲜明对比——商飞曾希望在2025年完成认证,以增强东南亚和中东客户的采购信心。
欧洲市场的延迟开放被部分观察者视为保护空客市场份额的举措。自2024年初波音737 MAX系列事故导致全球数百架飞机停飞后,空客订单量激增,排产已延续至2030年之后。EASA局长承认,C919的认证将助力商飞拓展全球市场,但当前认证周期的延长无疑为空客争取了战略缓冲期。
供应链风险也曾一度困扰C919项目。2023年5月,美国商务部以“技术泄露”为由暂停向商飞出口CFM LEAP-1C发动机零部件,导致生产线停滞,上半年仅交付5架飞机。此举引发通用电气与赛峰集团强烈不满——两家公司面临数十亿美元订单违约风险。经多方斡旋,2023年7月出口许可恢复,但商飞已加速推进国产长江1000A发动机研发。该发动机自2023年起在运-20试飞平台测试,2025年3月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宣布其试飞表现超预期,推力、油耗等指标达标,寿命指标持续追赶国际水平。若美国再次断供,商飞可随时切换至国产动力系统。
尽管欧洲市场受阻,C919在国内及东南亚市场已取得突破。截至2025年初,东航、南航、国航三大航司累计订购超千架C919,该机型已常态化执飞上海至北京、成都等国内航线,上座率持续保持高位。2025年元旦,东航开通首条上海至香港航线,机舱内响起乘客自发掌声。东南亚市场方面,印尼TransNusa航空已运营ARJ21支线客机,并持续关注C919;文莱GallopAir公司于2023年签署30架飞机订单(含15架C919),文莱民航局已认可中国航空标准,交付工作即将启动;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航空公司高层近期赴上海考察生产线,对C919表现出浓厚兴趣。
商飞目前正通过双边适航协议拓展国际市场。只要目标国与中国签署相关协议,C919即可在其境内运营。随着长江1000A发动机预计于2026年完成适航认证,以及2030年宽体客机C929的投入使用,中国大飞机产业将逐步减少对欧美技术体系的依赖。当前,商飞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实行三班倒制度,力争完成2025年交付30架C919的目标。面对外界质疑,中国航空工业用实际行动证明:大飞机的崛起已不可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