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资讯
科技 财经 汽车 游戏 数码 资讯 商业

恶意差评蒙人眼,网络交易要用法律守护

2024-11-18来源:封面新闻编辑:瑞雪

2024年8月,某电子商务公司突然收到大量集中差评,客户反映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公司经核实发现这些差评内容与事实不符,明显是有人蓄意抹黑。经过公安机关的调查发现,系另一电商企业为打击竞争对手而故意组织发布的恶意差评。

网购时,消费者遇到清一色的“好评”并不鲜见,担心商家有偿删差评、刷好评的声音时有出现。与此类似,评论区若出现铺天盖地的差评,也同样令人摸不着头脑——除了可能是商家所售商品、服务确实有问题外,也可能是遭到了他人的恶意攻击。这种情况下,买家想买不敢买、卖家有理说不清,恶意差评散布的“烟幕弹”既误导了消费者,也给商家带来了长期性的损失。

是谁给出了恶意差评?综合类似的事件,不外乎是消费者或存在竞争关系的商家。

于前者而言,合理差评与恶意诽谤仅一步之遥。以住宿行业为例,近年来,就有住店客人以差评威胁商家免费升级房型、免费提供早餐等恶意薅羊毛的行为发生,既影响了商家合法经营的正常秩序,也对地方旅游业口碑造成了影响。看似“小事”,但常做、多人做,恶劣影响显而易见。而消费者捏造歪曲事实,甚至主观动机上有着不法意图,就会对商家权益构成侵犯,多行不义也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后者的恶劣影响更不容小觑。这不仅仅是商家个人的抹黑行为,甚至一些商家选择购买“水军”“围猎”竞争对手,均属于恶性竞争行为,于法不容。这种风气归根结底是想蒙上消费者的眼,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知情权,也扰乱了营商环境、破坏着网络评价体系生态,甚至侵蚀网络信息的公信力和真实性。

今年9月,公安部公布了10起典型案例,其中就包含“网络水军”恶意刷差评案件。在这些有组织、有规模的攻击行为背后,常常存在着一条环环相扣的非法利益链:“水军中介”在各平台撒网找“雇主”,“水军”在群里准备“接单”,甚至不需要真人举报,使用多台设备“机刷”就能完成“差评如潮”。凭着同样的技术逻辑,“恶意差评”有组织的黑手甚至延伸到了多个领域,除了给企业、商家刷差评,自媒体账号乃至官方通报都曾被举报、侵扰,其危害早已不止于恶意的差评,可恶之余更让人心惊,必须引起警觉。

恶意差评不只是道德层面之恶,更触碰法律红线。对恶意差评露头就打,是对营商环境公平有序的坚决维护;将恶意差评连根拔起,关乎网络环境的天清气朗。面对恶意差评,商家要硬气起来,积极维护自身权益,监督更要强硬起来,加大执法与司法力度,提高不法分子的违法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