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资讯
科技 财经 汽车 游戏 数码 资讯

佩克集团CEO随芬兰总统访华,彰显对中国市场长期承诺

2024-10-31来源:美通社编辑:瑞雪

北京2024年10月31日 /美通社/ -- 2024年10月28日至31日,芬兰总统斯图布(Alexander Stubb)正式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佩克集团的首席执行官Topi Paananen作为商业代表团的重要成员随行来访。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芬兰企业,佩克集团以其在可持续建筑领域的贡献为全球建筑业所熟知,此次访华行程中将作为建筑领域的代表,在中芬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战略合作中担当起重要角色,推动两国合作及共同发展的新未来。

佩克集团首席执行官Topi Paananen表示:"佩克集团对陪同斯图布总统访华深感荣幸。我们深耕中国市场十余年,致力于引入欧洲成熟的经验技术,并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进行本土化应用研究和创新,与中国建筑行业奔赴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未来。中国市场充满创新活力与潜力,将为包括佩克集团在内的芬兰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对在华发展充满信心,也期待与中国的伙伴共同开拓新的合作机遇。"

响应经贸交流,加强在华投资合作

10月29日,佩克集团的首席执行官Topi Paananen出席中芬创新企业合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式,该会议就构建开放包容的合作关系、开拓创新合作空间及进一步深化中芬经贸合作展开了深入交流。中芬经贸合作已有70多年的历史,芬兰是中国在北欧地区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连续多年成为芬兰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82亿美元[1]

佩克集团首席执行官Topi Paananen出席中芬创新企业合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式
佩克集团首席执行官Topi Paananen出席中芬创新企业合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式

佩克集团在中国的发展,也与中芬长期以来的交流与贸易往来密不可分。佩克高度重视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于2011年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作为佩克亚太区总部,中国为整个亚太和全球市场提供服务,也在佩克全球布局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2020年,佩克追加投资1000万欧元以提升本土化研发能力,聚焦研发和智能制造,不断提升佩克集团在亚太地区的市场响应速度,更好地服务本土客户的需求。

此外,佩克充分发挥自身创新优势,加速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发展,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完成多个具有挑战性的创新项目。2018年,佩克和上海城投合作建成国内第一个螺栓干式连接的混凝土全装配建筑,以高质量的连接系统大幅提高施工效率。2022年,茂名博贺港东区码头项目正式启动,也是国内首个整榀装配式船吊项目。2023年6月,佩克仅用40天便完成了大庆石化化肥厂的旧冷却塔换新工程。此外,佩克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例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装配式多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用金属拉结件应用技术规程》等,希望携手行业、携手中国向高质量、有效率、可持续的未来发展。

树立行业标杆,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访行程中,中芬双方也发布了《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强调将低碳发展作为双边合作的首要议题之一。此外,佩克集团的首席执行官Topi Paananen出席了住房城乡建设部举办的会议,中芬双方在会议上围绕建筑业节能降碳、标准对接等领域展开交流。如今,绿色升级已经成为全球建筑行业的发展主流。中国"双碳"战略推进过程中,相关规划也提出了"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的目标[2],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芬兰是建筑行业绿色发展的先行者,在中芬经贸合作战略的引领下,佩克集团持续在中国推出可持续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建筑行业绿色转型未来,并成功实施多个标志性工程,打造经济与环保效益的双重优势。

佩克长期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推出针对保温隔热性能方面的超低能耗解决方案,并积极参与到多个超低能耗建筑项目中。2021年,佩克顺利助力上海首个近100米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虹口区四平路35号旧改、53号危改地块"。此外,佩克具有代表性的预制建筑技术和螺栓连接解决方案,具备节省建材消耗、更提升施工效率的优势,已成功助力中国多个项目工程。在2021年开工建设的国家重点项目"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吉安)"工程,是中国最长、直径最大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佩克创新的预制建筑技术和螺栓连接解决方案发挥作用,在复杂严峻环境中充分保证结构的稳定与安全性,充分助力国家能源工程建设。

2025年是中芬两国建交75周年,同时佩克集团也将迎来成立60周年,本次随行总统出访也是佩克作为芬兰企业代表深化在华发展战略的有力证明。未来,佩克集团将继续作为两国经济合作的桥梁和连接者,将更多欧洲先进的环保和可持续建造技术引入中国市场,不断加大投资布局及研发投入,开发更多符合中国本土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动建筑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低碳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