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近日宣布了一项关于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的突破性发现。据央视新闻披露,这一发现是基于嫦娥六号任务带回的月球背面样品进行的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极低,仅为小于2微克/克。这一关键数据已被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为理解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约束。
月幔水含量在探索月球的起源、岩浆洋固化模式以及后续的岩浆活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长期以来,关于月幔水含量的争议不断,已有的研究数据大多集中在月球正面。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为揭示月球正背面月幔水含量的分布特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科学家们通过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月壤样品发现,嫦娥六号玄武岩的月幔源区水含量极低,仅为1–1.5微克/克,这是目前报道的最低值。这一结果表明,嫦娥六号玄武岩的月幔源区比月球正面的月幔更加干燥。科学家们推测,南极艾特肯撞击事件可能影响了月幔源区的水含量。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月球大碰撞起源假说提供了关键制约,还为月球的后续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大碰撞起源假说认为,约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了原始地球,抛射出的物质重新吸积形成了月球。然而,这一撞击事件被认为会导致月球极度贫水,这也是阿波罗时代的重要科学发现之一。
嫦娥六号任务不仅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还带回了1935.3克的珍贵样品。采样点位于SPA盆地内部的阿波罗撞击坑边缘,这一区域的月壳极薄,有望揭示月球背面早期撞击盆地的原始物质。这些样品不仅填补了月球背面研究的空白,还为研究月球的早期演化、背面火山活动和撞击历史提供了直接证据。
嫦娥六号带回的样品分析显示,月球背面的月幔源区在南极艾特肯撞击事件后可能经历了显著的水含量变化。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月球的整体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嫦娥六号研究成果的发布,科学家们对月球的认识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未来,更多的月球探测任务将有望揭示更多关于月球起源和演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