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管理迎来重大变革,水资源费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水资源税。这一改革举措旨在更有效地保护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和安全利用。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和水利部联合发布的《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自12月1日起,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此前这一试点仅在10个省份推行。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白彦锋指出,本次水资源税全面试点遵循“平稳转换”原则,意在保持老百姓用水习惯和水价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发挥好税收杠杆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对于节水先行、不断提高用水效率的企业将构成利好,反之则可能加重其综合负担。
水资源税的改革推广历经八年,终于迈向全国。自2016年7月起,河北、北京、天津等10个省份率先启动了水资源费改税。随着《办法》的出台,从12月起,全国31个省份都将用水资源税替代此前的收费制度。
根据《办法》,在中国直接取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除少数情形外,均为水资源税纳税人,需按规定缴纳水资源税。水资源税一般按照取水量乘以适用税额来计算,具体税额由各省确定,但国家设定了最低平均税额标准。
为何要在全国推广水资源费改税?这主要源于中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以及水资源费在促进水资源节约方面的不足。水资源税被视为能够扭转这一局面的有效手段。
集美大学地方财政绩效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杨得前表示,水资源费管理体制较为混乱,存在多部门管水、费用征收标准差异大、收费未专款专用等问题,且大部分省份的征收率都在70%以下。水资源费法律层级较低,执行中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总体来看,水资源费制度执行效果较差,需要进行改革。
先行试点的10个省份在水资源费改税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抑制地下水超采、转变用水方式、促进节水改造等。以河北为例,通过费改税后,税收的调节作用明显,万元GDP用水量8年间降幅达40%,地下水开采量降幅达44%。
全面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等社会主体的节水意识和动力,鼓励通过节水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对于即将在全国推广的水资源费改税,已经试点的10个省份影响相对较小,而其他21个尚未推行试点的省份的居民和企业则更加关注税负变化。税负变化的关键因素在于尚未试点省份最终确定的适用税额标准。
白彦锋表示,从前期试点来看,水资源费改税多会采用“税负平移”的原则。对于一般企业和居民来说,实际负担不会有大的变化,老百姓用水价格也将保持稳定。但节水型企业会得到鼓励,而水资源消耗较大、粗放式发展的企业会进一步受到抑制。
此次《办法》还明确了水资源税和供水价格的关系,要求城镇公共供水企业作为水资源税的纳税人,实行价税分离,以引导相关企业采取措施控制和降低水的漏损。
在税收杠杆的倒逼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引导下,部分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等实现了水资源税负的大幅下降。例如,河北钢铁集团沙河中关铁矿有限公司通过引进纳滤膜水净化处理系统,实现了采矿疏干水零排放,近3年来水资源税同比减少了70%。
为了确保水资源费改税在全国的顺利推开,财政部等三部门将加强政策解读,确保纳税人懂政策、会申报、知操作。同时,建立税务与水利部门的工作配合机制,交接纳税人档案资料,开发和测试征税信息系统,提升纳税人办税便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