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通过其官方公众号“交通言究社”发布了一篇重要文章,着重讨论了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使用问题。文章提及近期多起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功能导致的交通事故,并深入剖析了事故背后的原因。据文章所述,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技术的认知存在误区,错误地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进而在行车过程中做出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交通法规,更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明确技术边界,文章引用了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根据该标准,当前国内主流量产车辆所搭载的辅助驾驶系统尚处于0-2级,即“人机共驾”的辅助驾驶范畴。这意味着驾驶人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仍需保持对车辆的完全控制,并持续观察路况,以确保行车安全。
文章进一步提出了驾驶人安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的须知。首先,驾驶人应明晰技术边界,了解当前辅助驾驶系统的实际能力,避免“脱手脱眼”等危险行为。其次,驾驶人在购车、用车时应全面了解车机系统的交互逻辑与操作规范,掌握辅助驾驶功能的启用或关闭方法,并在行车过程中全程保持双手控稳方向盘,持续监测路况动态。最后,驾驶人应牢记禁用场景,在功能异常、环境或路况超出设计范围、恶劣天气及光照条件变化、突发紧急事件等情况下,及时关闭或停止使用辅助驾驶功能。
文章还强调了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功能推广中的主体责任。车企应建立新用户培训机制,帮助用户快速熟悉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及其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方法及禁止事项。同时,车企在营销宣传中应真实、全面地提供有关智能网联汽车驾驶自动化等级、系统能力、系统边界等信息,不得作虚假、夸大或引人误解的宣传。对于生产、销售“智驾神器”等干扰车辆安全监测系统的行为,文章也提出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在法律责任方面,文章详细阐述了车企误导宣传、驾驶人滥用辅助驾驶、生产销售“智驾神器”以及驾驶人酒后使用辅助驾驶等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车企若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将面临广告费用5-10倍的罚款,甚至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驾驶人若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未尽到观察路况、预判风险和及时接管的义务,将承担妨碍安全驾驶的违法责任,并可能因引发交通事故而承担民事赔偿或刑事责任。对于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智驾神器”的行为,生产者和销售者可能面临有期徒刑、罚金等刑罚。而驾驶人酒后使用辅助驾驶功能,即使未实际操纵方向盘,也构成醉酒驾驶的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文章还指出,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对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负有审核义务和安全保障义务。若平台知道或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而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将依法与该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