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资讯
科技 财经 汽车 游戏 数码 资讯 商业

车企跨界“造人”热,机器人与汽车技术共通成关键驱动力?

2024-12-28来源:ITBEAR编辑:瑞雪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巨头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机器人。小鹏、比亚迪、长安、广汽、特斯拉以及丰田等国内外知名车企,如潮水般涌入机器人市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领域,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AI技术和机械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企业进军机器人市场本是水到渠成之事。然而,车企的集体跨界却显得尤为引人注目。相较于已经在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如国内的达阔、宇树科技、蓝芯科技等,以及国外的波士顿动力、ABB、库卡、安川等,车企的加入似乎显得有些突兀。

对此,有媒体分析指出,车企在自主研发体系和市场销售经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这些解释并未能完全揭示车企涌入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真正原因。深入探究后不难发现,机器人与汽车技术之间的共通性才是根本所在。

早在1950年,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就提出了具身智能的概念,即一种能够与环境交互、根据采集到的信息作出行动决策,并在不断循环中学习和适应环境的人工智能。这一概念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机器人高度契合。而汽车,作为拥有众多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和响应环境的设备,与机器人的技术需求不谋而合。

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汽车与机器人都需要具备极强的环境识别能力。理想汽车CEO李想就曾直言,如果L4级自动驾驶都做不好,那么做出来的机器人能力也将十分有限。这表明,自动驾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人形机器人的前置技术。

除了技术共通性外,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广阔前景也是吸引车企的重要因素。特斯拉CEO马斯克曾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将远超特斯拉汽车,到2040年,地球上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超过人类。这一预测无疑为车企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然而,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技术上的挑战、高昂的研发成本以及量产的困难,都是车企需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在实用性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关节灵活性、续航能力、成本控制等,都是制约其普及的关键因素。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就曾表示,做AI机器人比做汽车更难,集成度要求更高,没有500亿元做不好AI机器人。这一言论虽然略显夸张,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烧钱程度。

尽管如此,车企们依然对人形机器人市场充满热情。一些底蕴深厚的老牌车企和已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纷纷开始布局这一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迅速量产落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在策略上,车企们似乎更倾向于主攻B端市场。相较于C端市场的复杂环境和多样化需求,B端场景更为单一,对机器人的功能和设计要求也更简单。因此,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危险性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成为了车企们的首选。

随着AI、自动驾驶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形机器人行业正逐渐迎来发展的春天。尽管仍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但车企们的加入无疑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谁能在人形机器人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行业巨头,还需拭目以待。

即将于2025年1月7日开幕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也将有众多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亮相。这将为行业内外人士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