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上海轮渡在杨浦滨江的金定线、歇宁线、民丹线、其秦线,以及黄浦滨江的南陆线5条航线10个渡口,首批试点推出“爱·渡”盒子,提供免费取零乘坐服务。
据上海轮渡工作人员介绍,乘客乘坐轮渡时,如果忘带零钱、交通卡,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到这个设备上按两下,就能取2个1元的硬币乘坐轮渡。下次有机会再乘坐轮渡,可以把这次“领取”的钱,投回这个盒子,给其他有需要的乘客使用,最终形成一个爱心的闭环。
上海轮渡检票口旁的“爱心零钱设备”。澎湃新闻记者 陈逸欣 摄
虽然现下大多数人已习惯新的支付方式,但出门在外,不排除偶尔会遇到忘记带钱或者手机没电等特殊情况。当时不时地零星的乘客需求,形成一定的群体需求,这类“爱心盒子”的作用便凸显出来。它不仅能解决类似乘客群体的不时之需,缓解其出行的尴尬,也可以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体现服务意识。
在电子支付的大趋势中,回归到使用硬币这种传统的支付方式来应急,不免让人联想到之前地铁里暖心的“神秘小纸条”。导航软件的使用已很普遍,但不少地铁站的工作人员会为有需要的问路乘客提供纸质小条,换乘方式会将哪一站换乘,哪一站到达终点都详细标注,还对乘客常问的线路及地点进行归纳梳理,以不同颜色区分目的地等等。这类措施主打一个简单有效。有效并非因为科技含量有多高,而是从细微处着手,贴合实际需求,结果反而能戳中需求的痛点。
除了“爱·渡”盒子外,轮渡推出的“爱·渡”小屋也启动试运行。小屋里有冷热饮用水、手机充电、微波炉、应急药箱等便民设施,为等候的乘客、途经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有需要的市民提供休憩的场所、暖心的服务。
这体现的都是公共服务的微观切面,既可以为小概率事件兜底,也可以解决不同群体的实在诉求,这大抵也是公共服务的意义所在。而公共服务越来越懂得基本需求,贴近普通的人和生活,不断延展和细化,也是提升水平的题中之义。
对于免费取硬币,方便时再还的“爱心零钱盒子”,不少受访者认为“创意很好,确实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也有人表示“希望不要有人拿走就不还了,要记得还”。其实这样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公众可以通过社会化的平台获得“零钱”的使用权,大致符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享零钱”的概念。而从“共享”进入生活,公共资产与个人权利的关系处理就一直被讨论,其中还包括公共服务管理、公共场所使用等一系列较为复杂的命题,而“零钱盒子”还涉及免费、互助等社会公共议题。因此,这个“爱心的闭环”的形成与存续,仍旧需要相关部门的关注和公众的配合。
一位中老年乘客尝试按了按钮,取硬币。澎湃新闻记者 陈逸欣 摄
人们自然乐见饱含人文关怀和服务温度的系列举措推出,但举措如何持续惠及公众,必然需要一个动态调整、各方配合的过程,需接受现实的考验,也要不断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