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丰富多彩的“食文化”中,汉代饮食习俗尤为引人注目。近日,借助汉代“档案”,我们得以一窥当时人们的“米袋子”与“菜篮子”。
据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介绍,汉简作为解密汉代生活的重要资料,展现了汉代西北人与现代人相似的饮食结构。他们以面、米等主食为主,配以蔬菜,并间或食用肉类。主食种类丰富,包括糜子、精米、粟米、大麦、青稞等。
汉简还记录了当时人们种植的常见蔬菜,如韭、葱、葵,尽管种类相对不如主食丰富。在肉类方面,汉代人食用的肉类包括牛肉、鸡肉、猪肉、鱼肉、马肉等,烹调方式多样,甚至已有肉脯、腊肉、肉酱等加工方法。
汉代不仅重视农业建设,且其农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利,开渠引水成为汉代农业活动中的重要劳作。汉简中的“淮阳郡”便是一个农业技术发达的地区,民众拥有丰富的通渠引水经验。
“代田法”作为一种高度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与特定的农具如耦犁和耧车等相配合。汉简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农具,如起土的臿和耒、锄草翻地的锄、犁,以及聚拢农作物的齿等。
由于“代田法”对犁的需求极大,汉代有一批专门从事铁犁制造和修缮的工匠,即“犁工”。官府还会对犁的完损情况进行登记,以确保农具的充足使用。
在中国人的心中,一把粟一碗米承载着特殊的情感。每一餐都应让我们铭记其背后的辛劳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