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防晒衣商家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引起了广泛关注。苏州中院披露,某测评公司因发布虚假宣传的测评文章,被判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品牌方4.5万元。据悉,该测评文章通过不科学的数据和误导性描述,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如今,网络和社交平台上的测评内容层出不穷,成为许多人购物的参考。相比传统广告,这些“第三方视角”的体验更具客观性和激发购买欲望的效果。
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后陈维宣等人的研究指出,第三方测评作为影响者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规模近年来迅速增长,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第三方测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难以核实,这为一些暗箱操作提供了空间,甚至使测评成为商业竞争的一部分。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报告,大量“第三方测评”存在各种问题,包括测评标准不一、商测一体模式难以保证公正性等。
因此,消费者在面对第三方测评时应保持警惕,不宜过分迷信。尤其是“双11”购物节临近,各种营销和测评信息将迎来高峰,消费者更应擦亮双眼,理性看待。
中消协已发布提示,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互联网促销活动和商品测评类营销信息,切勿迷信“种草”流量。
尽管如此,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仍有一定参考价值,且已成为商业生态的一部分。对测评行业进行更多规范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例如,江苏省消保委今年发布了《第三方测评工作指南》团体标准,对测评的多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监管机构、行业组织和互联网平台应共同商讨制定更加可靠的标准细则,确保第三方测评能为消费者提供有用、有益的参考,而不是沦为商业营销和竞争的潜规则。
从根本上说,第三方测评不仅关乎消费者的选择,也构成了一种营商环境。如果测评随意歪曲商品的真实样态,商家将难以正常经营和接受市场反馈。因此,对不靠谱的第三方测评依法施以有效规制和约束十分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