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资讯
科技 财经 汽车 游戏 数码 资讯 商业

人形机器人工业元年将至,六大趋势引领具身智能新时代

2025-04-21来源:ITBEAR编辑:瑞雪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步入一个激动人心的转折点,佐思汽研的最新研究报告揭示了这一领域的壮阔前景。据预测,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迎来“场景渗透”的关键时刻,其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数十万亿元之巨。

报告深入剖析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演进历程,从1960年代对双足行走理论的初步探索,到2000年至2022年间传感与智能控制的深度融合,直至2022年之后,AI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新时代”的到来,人形机器人逐步获得了自主决策的能力。特斯拉的Optimus Gen2便是这一技术飞跃的典范,通过端到端的模型优化,其任务执行效率提升了高达60%。

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竞争格局日益清晰,形成了四大主要阵营:历史悠久的元老企业(例如Boston Dynamics)、专注于机器人技术的原生企业、跨界进入的车企(如小鹏汽车)以及充满活力的初创企业。这些阵营在技术路径和场景布局上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

在技术突破方面,高性能人形机器人产品层出不穷。星动STAR1和小鹏Iron在关节自由度和扭矩方面表现出色,分别拥有55自由度和62自由度,以及最高400Nm的扭矩,非常适合工业高负载场景。而Agility Robotics的Digit-4则以其8小时的续航能力脱颖而出,银河通用的Galbot(G1)则通过独特的轮式设计,实现了12小时续航的突破。

特斯拉的Optimus更是成为了行业的技术标杆。其Gen2版本在轻量化、多维感知以及运动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减重14%,新增了指尖和脚底触觉感知,步行速度提升了30%,甚至能够完成深蹲、单腿瑜伽等高难度动作,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性能标准。

报告还指出,2025年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工业场景率先实现量产。物流、制造等结构化场景由于需求明确且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将成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的首选之地。尽管家庭场景由于非结构化环境的复杂性而面临更多挑战,需要5至10年的技术迭代,但全球16亿家庭的庞大市场潜力正驱动着厂商们积极布局。

然而,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硬件成本高企、数据供给不足以及能耗问题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固态电池、仿真引擎(如英伟达的Omniverse)等技术的突破有望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带来希望。